■本报记者 姚美娇《中国能源报》(2025年01月13日 第 07 版)
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浪潮推动下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。快速发展的同时,推动构建覆盖广泛、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尤为重要。日前,国家能源局召开2024年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座谈会,总结交流经验做法,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。要求继续全力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。要突出基础保障,构建均衡便捷的充电设施网络;突出供给质量,打造优质健康的产业生态;突出安全底线,建立全程可控的安全管理体系;突出创新能力,构筑充满活力的产业形态。
●数量、质量两手抓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提升,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,2024年11月公共充电桩环比增加6.9万台,同比增长31.8%。截至2024年11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.2万台,同比上升49.5%。2024年1—11月,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75.6万台,同比上升23%;桩车增量比为1:2.7。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73.4万台,同比下降11.3%,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02.2万台,同比上升35.7%。
目前,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、服务范围最广、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。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,充电设施建设也逐步从“高速”发展阶段向“高质量”发展阶段转变,旨在实现更加均衡、高效、智能的发展。
“对于充电基础设施来说,高质量的标准主要在于实现广覆盖、高效率、好服务,确保车主能够享受到便利、快捷且可靠的充电体验,同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与安全保障。”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表示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采访时表示,推进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建设,应按照科学合理的布局,遵循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,确保充电设施能够覆盖主要交通线路和城市主要区域。同时,在建设、运营方面鼓励多元化竞争,提升服务质量。另外,在充电设备方面,利用科技创新,提升充电设施的技术水平和确保充电安全性。
●补短板、优服务
不过,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大步向前的同时,也仍存在部分待解难题,例如布局不够完善、服务不够均衡等。在受访人士看来,未来需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,加快建设城市、公路、乡村使之快速形成面、线、点状的充电网络,确保充电桩找得到、用得好。
“充电设施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、新旧小区之间。郊区、农村和部分老旧小区充电设施覆盖相对不足。”纪雪洪说,“现在产业各方也在稳步推进工作,逐步将充电设施覆盖进一步拓展至边远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,以实现设施的全面、均衡覆盖,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便利出行提供有力支持。”
除了需要更广泛且均衡的布局外,全程可控的安全管理体系、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是充电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。近年来,由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引发的触电、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。据行业统计,我国现存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达51.2万家,大多数为近两年新增的中小企业,产品质量良莠不齐,存在安全标准不统一、运营服务不规范等问题。
章弘认为,需进一步强化充电行业运营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,防止假冒伪劣存在安全风险的充电设备流入市场。另外,对已经流入市场的充电桩产品严格施行产品审查制度,进一步监督产品质量。
事实上,当前相关部门、行业协会等也在积极行动,加速推进充电领域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。例如,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(CCC认证)管理。自2025年3月1日起,开始受理认证委托;自2026年8月1日起,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,不得出厂、销售、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。
●持续激发创新活力
值得注意的是,创新能力也是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进步、产业升级的关键。当前,包括大功率快充、无线充电、智能充电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正不断推动充电桩行业变革与发展,优化改善用户充电效率以及便利性。
与此同时,车网互动技术也展现出广阔发展潜力,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、优化用户体验、促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关键。它涉及车辆与电网之间的双向互动,包括能量的存储、分配、调度等多个方面,是实现智能充电、智能出行、智能服务的基础。“通过V2G技术,车辆能够充当电网的移动‘充电宝’。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千万级,能够存储的电能很大,帮助电网实现能源调节。就消费端而言,用户也可以在用电低谷时用较低的电价给汽车充电存储电量,在用电高峰期用较高的电价向电网输送电力,利用峰谷电的差价创造收益。”一位充电桩行业分析师在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整体来看,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,不断创新和优化产业形态显得尤为重要。展望未来,如何更好地激发充电桩企业的创新活力?纪雪洪建议:“政策层面需从多个角度发力,持续鼓励企业做创新性工作。同时,相关利益主体可以形成联盟,通过示范项目及时发现并调整问题,让技术快速成熟并应用到充电生态中,提升充电服务质量,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充电体验。”
“相关部门可以发布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,鼓励充电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,并在土地使用权、规划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,为充电桩企业提供便利。另外,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,通过市场开放和竞争机制,激发充电桩企业的创新活力。”章弘表示。